走进达州 达州概况图说达州吃在达州住在达州行在达州达州商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达州 > 住在达州

通川财政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通川区财政局不断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有效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监管,为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无中生有”

“荒山”变“景区”

“现在我们的房前屋后都非常干净,规模化打造后,里里外外也都更漂亮了。”在通川区青宁镇红专村7组,年过花甲的村民喻明乾乐呵呵地说:“现在出门有路灯,大家卫生习惯也变得更好,日子越过越好了。”

近年来,通川区财政局年均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4亿元以上,规范整治农村庭院环境,遵循“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风貌塑造”原则,通过“旧材新用、废物利用”,巧妙运用砖、瓦、竹、石、木等本地元素,完善庭院公共配套,大力推进“六化两园”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村房前屋后脏乱差的顽疾,并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4个、省级传统村落5个。

同时,该局始终将专项扶贫资金投入作为优先保障重点,不断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截至9月底,该区今年已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6亿元,较上年全年增长6.8%。

该区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最重大的使命,统筹联动聚合力,按照“抓二带一促三”思路,将都市休闲、乡村体验、民俗文化和红色旅游融为一体,引进文旅产业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打造了青宁云门天寨、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磐石旅游区等农文旅项目20余个,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省市级农业主题公园3个、省级休闲农庄2个。

2017年,该区在荒山荒坡建设美丽景区,“无中生有”发展空中草原、野生动物园等。同时,大力发展梨花节、李花节、牡丹花节、草莓节、蓝莓节等节会经济,不仅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更让通川农业特色、农业品牌享誉省内外,青脆李等农副产品更是远销北上广等地区。

文旅融合

“小产区”变“大名片”

要致富,产业是关键。通川区按照“统筹城乡、全域发展”工作取向,紧扣“127”发展战略,紧紧扭住产业发展,把产业发展作为最长效的保障,坚持三产融合,凝心聚力发展特色产业,先后出台了《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暂行奖补办法》《达州市通川区乡村产业奖补扶持试行办法》等激励政策,向村集体注入产业扶持资金50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20余亿元,立足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环凤脆李、草莓、蓝莓等特色产业3.3万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62个,带动1679户贫困群众增收。

该区坚持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子,蒲家万亩蓝莓主题公园、金石云顶野生动物园等农旅项目相继建成运营,辐射带动1.5万余名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同时,紧紧围绕基础农业、健康农业、智慧农业、园区农业“四个农业”,推动农业生产“小产区”向精致农业“大名片”转变。在财政重视支持下,该区出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方案》,大力发展“一李两莓”(青脆李、草莓、蓝莓),成功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21个、特色产业基地39个、农文旅项目25个,基本实现乡乡有园区、村村有产业、组组有基地、户户有庭院。

目前,“环凤脆李”种植以凤北街道田家塝村、插旗山村、张金村和罗江镇金凤村为核心,现已发展至6个乡镇、37个村,成立19个专合社,种植面积达3万亩,挂果面积2.7万亩,年产量达3.3万吨,年产值2.4亿元。“环凤脆李”产业正向规模化、品牌化不断推进,已成为农民脱贫奔康、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多年前,通川区磐石镇的草莓产业还存在规模小、不集中、没特色、口感差的尴尬局面。”通川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不断探索,该区积极引入外来资本、技术、销售渠道,按照“科技兴农、富民强村”理念进行发展,草莓产业由此成为通川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磐石镇先后引进业主60余家、流转土地1.5万余亩发展草莓种植,年产值达3亿元,形成了以“谭家沟脱贫攻坚引领区、帝森农业园、草莓主题公园、盛世家园、康养田园和月湖游乐园”六园引领的旅游业态新格局,园区内的游步道、河道景观、秦巴农耕文化博览馆、智能温室大棚、水上体验中心、草莓故事馆、田园大舞台等设施一应俱全。

通川区坚持“产村、产旅、产网”融合模式发展秦巴蓝莓现代农业园区,并有效吸收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专项资金入股,建立“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产村融合”活力迸发。目前,秦巴蓝莓现代农业园区受益农户达2433户8500余人。

据了解,2017年底,通川区累计实现45个贫困村退出、2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2018年6月,该区被评为全省“摘帽工作先进县”,同年8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今年3月,被命名为“2019年度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市、区)”。(桂丹倪 陈小玲 蒲正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