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达州 > 达州商情
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是达州脱贫攻坚工作一直以来的目标与信念。
“到2020年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是我们党向世界和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既是艰巨的发展任务,更是重大的政治责任。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动员一切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在2016年10月召开的市第四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包惠的话掷地有声,催人奋进。达州决战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的硬仗就此打响。
如今,在达州通川区北部山区和宣汉县北部山区,从达川区乡间到万源市山间,在大竹县、渠县的扶贫车间到开江县的万亩荷田边——这里是达州脱贫攻坚战一线,随处可见各级领导、党员干部的繁忙身影,随处可见乡村群众的欣喜笑脸,随处可见旧貌换新颜的喜人景象……
2014年,全市7个县(市、区)中,有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定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村828个;贫困人口71.6万人,仅次于四川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凉山州;贫困发生率13.16%,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截至2017年底,已有一个贫困县(通川区)摘帽顺利通过省级验收,460个贫困村退出,51.26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67%。
脱贫攻坚任重道远
达州是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三年来,达州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聚焦年度减贫任务,大力实施“六个一批”脱贫攻坚计划,精细编制“10+N”年度扶贫专项方案,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将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务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在实践中,达州创造出了一批脱贫攻坚的“达州经验”备受赞誉——“从严从实选准管好贫困村第一书记”得到汪洋同志肯定性批示;“互联网+党建”引领群众脱贫的做法得到赵乐际同志肯定;“一村一法律顾问”得到国扶办的肯定推介;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工作得到省委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宣汉县积极引入工商资本,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村按揭房模式,有效解决贫困户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新华社、《农民日报》关注报道;达州转业军人退伍不褪色,发扬“铁军”精神,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奋战脱贫攻坚的典型事例在央视进行了持续报道。
2018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精准脱贫决战年”,我市以“开局即决战、起步就冲刺”的姿态,发动“春季攻势、夏季战役、百日攻坚、冬季冲刺”,将有达川区、大竹县、渠县、开江县4个省定贫困县摘帽,实现全市319个贫困村退出、15.07万贫困人口脱贫,并将巩固通川区摘帽成果,稳步推进万源市、宣汉县整县脱贫进程。
在今年,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目光还盯住了最困难的地方,最困难的群体,最急需解决的问题——38个深度贫困村。从此,脱贫攻坚征程中最为艰难的一段跋涉之路开启。
“脱贫攻坚引领区”开创“八连”模式
高山森林间,新房点点,鸟语花香。随陡峭山势蜿蜒的村道、产业路两旁,云木香、厚朴等中药材茁壮成长;一大早,村民纷纷到自家药材地忙碌……宣汉县龙泉乡罗盘村作为四川省宣汉县最偏远、海拔最高的村庄,过去曾穷得叮当响。
经过几年的精准扶贫,围绕易地搬迁、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一系列扶贫举措的合力帮助下,地处宣汉县“脱贫攻坚引领区”中的罗盘村加大了脱贫步伐。下一步,龙泉乡不仅要实现整体脱贫,还将乘着区域整体扶贫开发的春风,修建滑雪场、狩猎场、观光索道等,并辐射带动周边6个乡镇,一同致富奔小康。
“脱贫攻坚引领区”是我市脱贫决战之路中自己创新的脱贫攻坚品牌,其开创的“规划连合绘蓝图、设施连网强基础、产业连片稳增收、新村连缀展新颜、景点连线兴业态、机制连活添动能、党群连心聚合力、新风连育促和谐”的“八连”模式加快了区域整体脱贫奔康步伐,增强脱贫攻坚辐射带动效应。
“压茬推进,一片连着一片建,一年接着一年干”……未来,达州“脱贫攻坚引领区”建设将坚持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10+N”扶贫专项、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四好村”创建相结合;培育一批新兴产业新型业态,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房建设、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整治等民生工程,努力将贫困村普遍建成省、市、县三级“四好村”。
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
又是一年中的芒种时节,耀眼的阳光铺满一栋栋林立的小楼,白墙红瓦熠熠生辉,房前屋后蔬菜满园,还有338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752平方米的幼儿园,公共活动场所、卫生室、文化室一应俱全……这里是大竹县月华镇137户417名易地搬迁户的新家,也是幸福的起点。
据了解,为了确保易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月华镇坚持“搬迁与脱贫并重,安居与乐业并举”的原则,针对搬迁户不同致贫原因和实际情况,“量身订制”致富路子,拓宽增收渠道。
住进新房是幸福的开始,为了让幸福感长久留在搬迁群众的心中,大竹县搭建起党建引领平台、惠民服务平台、社区治理平台“三大平台”确保搬迁对象“稳得住”,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农村新型社区自我管理新模式。
几十公里外的渠县渠南乡大山村,白墙黛瓦的川东民居,家家户户门前的微田园,错落有致的28栋新房,犹如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该村易地搬迁涉及11个村,共54户135人贫困村民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采取“统一规划、委托代建”方式建设,目前所有搬迁户已入住并拆旧复垦。大山村54户村民分别从2016年12月和2017年7月搬入新居。
大山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不仅仅是一栋栋漂亮的农家新居,更是一个配套齐全、生活舒适、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的现代新村。在党群服务中心咨询办事;在农民夜校,学习农业技术;在村卫生室解决头疼脑热……足不出村就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让贫困群众喜笑颜开。
安置点距县城不到2公里,紧邻柑橘产业园、柠檬产业园、乡村旅游景点和农业示范园区,贫困群众能就近就业,实现租金、股金、薪金等多重收益,让贫困群众搬进新居,解开贫困束缚,逐步致富新生。
一年前搬进新居的渠南乡大山村村民万清阳热情地招呼着记者一行。62岁的万清阳患有股骨头坏死,妻子文林珍患有老年痴呆,身边一刻也离不得人。记者来到他家时,他正在屋前的“开心农场”里采摘自己种的蔬菜,他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在屋前屋后都种了蔬菜和农作物,保证了一家每天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蔬菜。
“我家以前住的地方经常遭洪水,夏天下大雨的时候房子和庄稼都会被洪水淹,受灾严重的很。现在好了,再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而且我还可以在柑橘和柠檬基地就近务工,有的时候出去收点废品,收入也增加了。”谈到现在的好日子,老人喜笑颜开。
由于渠县地处渠江流域核心区,类似万清阳屡遭洪患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为此,在易地扶贫搬迁规划选址上,渠县坚持“两避开”——避开地灾隐患点、避开洪水淹没区,切实避免二次搬迁,因灾返贫。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总任务是13.3万人、建设集中安置点614个。截至目前,全市已实现任务过半。在这项浩大工程面前,我市积极探索各种适合当地发展的易地扶贫搬迁模式,通过“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是共同的事业
2014年以来,全市投入脱贫攻坚的各类资金力度空前,共有470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50亿元、金融扶贫贷款296亿元、社会资金24亿元。
三年来,全市11.4万名财政供养人员参与帮扶贫困户,各级部门1096个、企业127家联系帮扶贫困村,人大“脱贫攻坚——人大代表再行动”、政协委员“我为扶贫攻坚做件事”助力脱贫攻坚,最近又有41家民营企业积极响应市委的号召结对帮扶深度贫困村,计划实施项目117个、投资1980万元。
距离2020年,已为期不远。在国家政策的激励下、在驻村干部的引领下,越来越多贫困户和农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变被动接受扶持为主动谋求发展、变只顾自家脱贫为带富其他贫困户、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我市将聚焦精准、聚力攻坚,不松劲、不放手、不停步,以更高的高度、更大的力度、更强的热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乘着东风,向贫困深处的进军所向披靡,征程上的堡垒,达州正一个个突破!□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