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达州 > 吃在达州
呷酒工艺:心领神会酿精品
“九月九,做呷酒。”在渠县,闲暇的农家妇女习惯选择九月初九这天,将优质高粱浸泡蒸煮,然后撒入曲药密封贮藏在陶瓷器皿中。看似简单的工艺流程,实则包括选料、浸泡、冲洗、煮沸、蒸煮、下曲、发酵等十几道工序。天星镇菜场村的罗传玉告诉记者:“做呷酒太麻烦了,特别考手艺。哪个环节没做好,一锅呷酒就会泡汤。”
繁杂的工序和特别的技术要求,既给呷酒酿制披上了神秘的面纱,也给心领神会的呷酒艺人开辟了一条致富路。1991年,天星镇文峰村二组的张清平率先尝试将自家酿成的呷酒推销到县城大小餐馆。仅40来天,张清平销售呷酒1万余罐,实现收入8000多元。赚取了第一桶黄金,他欣喜之余开始谋划规模扩张,并逐步发展成为今天渠县呷酒行业的龙头——宕府王呷酒有限公司。宕府王系列产品相继获得“四川省著名商标”、“四川老字号”等。
谈及呷酒酿造技术要领,宕府王呷酒核心技术人员张方德念出了一串顺口溜:“精选优质红高粱,浸泡翻淘呈白黄。去水三天沸煮蒸,八成熟后起锅凉。发酵下药用秘方,瓷坛密封耐贮藏。年限越久越幽香,精巧包装俏四方。”
呷酒文化:平民家庭渐入白领阶层
《华阳国志•巴志》有记:“川崖惟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作为民间优秀土特产,被视为中国酒文化“活化石”的渠县呷酒,正以其独特魅力顺利跻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在渠县农家,人们既可以围着呷酒坛高谈阔论、谈天说地,也可在吮吸呷酒间闲情逸致,更能让宾朋体味主人热情好客的崇高礼遇。“来渠县,如果没有品尝到呷酒,那你还算不上渠县真正的‘稀客’。”千佛乡70多岁的贾长生吧着旱烟向记者讲述道,“以前,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我们通常会抱出一罐用沸水泡好的呷酒请客饮用,以此表示最大的热情!”
随着时代的进步,呷酒在用料、包装及饮用方式等方面也有了较大创新:原料由以前单一纯高粱逐步发展成红高粱、枸杞、大枣等原料的科学搭配;饮酒器皿由原来数人同饮的陶瓷大罐改为一人独饮的玲珑小罐;传统“一壶开水泡”的方法逐步演绎成“一次泡,二次、三次质最好,四次之后没味道”的“呷酒经”。
正是时尚元素的不断加入,呷酒才得已从渠县的平民家庭走向全国的白领阶层。
呷酒前景:让人欢喜让人忧
在宕府王呷酒有限公司大门口,数名工人一派繁忙:他们排着长队,汗流浃背地从一辆来自重庆的大型货车上卸下呷酒包装外箱。“今年的呷酒行情依然看好!随着呷酒酿制时间的临近,现在我们必须做好包装运送等前期工作……”张伟向记者透露到,“仅去年,我公司共实现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今后企业扩能后,呷酒销售一定会走向新的高点。”
张伟引领的宕府王呷酒公司近年已发展成为渠县呷酒行业的“老大”。“上世纪90年代,全县呷酒企业多达18家;如今,我县仅有宕府王呷酒公司独秀一枝。此外,农村掌握呷酒酿造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渠县文体局相关人员满脸困惑。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渠县呷酒传统酿造工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掌握酿造核心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年龄越来越大,呷酒酿造技艺传承前景不容乐观。“以前,我家每年都要做点呷酒来待客或自己喝。现在,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他们也不愿意学这手艺。我们待客要么在街上买点呷酒,要么买点啤酒或者其它饮料,自己根本不做这玩意儿了。”李馥乡高寺村的王长述老人如是说。
6月3日,记者在达州市渠县宕府王呷酒厂见到:精选车间,几架老式风车依次摆放着;蒸煮车间,偌大的竹制滤件重叠搁置在大型铁盆上;贮藏室内,搭有“红盖头”的瓷坛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醇香;消毒房里,成千上万的玲珑小罐高温消毒后正排队“受命”……
“现在处于呷酒销售淡季。即使这样,我们厂每天仍要包装500余件投放市场。”宕府王呷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侃侃而谈,“由于生产时间特别,酿造技术独到,手工工序复杂,酿成的呷酒醇和怡畅,被饮品爱好者誉为‘饮料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