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达州 达州概况图说达州吃在达州住在达州行在达州达州商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达州 > 住在达州

近五年来达州市人才工作纪实


  曾几何时,达州人才难引、引才难留。2012年之前,全市各类“高精尖”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1.4%。

  面对高层次人才紧缺的现实“短板”,我市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把实施“千名硕博进达州”行动作为重要抓手,面向全国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目前,共成功引进硕博人才1233名,为2011年末硕博人才总量的7倍,覆盖化工环保、城建规划、农林水利、教育卫生等各个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人才支撑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良好局面。


  破除壁垒“引才”

  引才,关键要在机制上创新突破。市委、市政府通过制定《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达州市人才引进、培养和管理办法》《“千名硕博进达州”行动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引进高端人才开辟了“绿色通道”。对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采取直接考核方式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

  市、县两级在全省率先成立“人才储备中心”,对暂时没有空缺编制的单位急需引进的人才,由人才储备中心引进聘用并派驻到用人单位工作。全市先后共核定储备人才周转编制263个,成功引进天然气能源化工、环保、法律等急需紧缺专业技术储备人才115名。

  通过举办现场招聘会、新闻发布会、现场推介会等集中宣传推介活动,广泛发布引才公告,配套开展“1+N”分队引才活动,先后组建20支引才小分队分赴上海、广州、西安、武汉等地200余所重点高校开展“面对面”引才行动,吸引近万名硕博人才网上报名,营造了良好的引才氛围。


  聚焦发展“用才”

  人尽其才则百事兴。为促进“人才红利”充分释放,我市坚持发挥人才驱动作用,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推动人才在达州市改革发展进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为保证引进人才茁壮成长,我市坚持把引进的优秀人才放在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和艰苦一线锻炼,先后下派62名优秀人才挂任县长助理、乡镇党政副职、企业副总等职务,遴选多名优秀人才在单位中层岗位任职。为助力脱贫攻坚,启动了“1355”计划,要求优秀人才至少对口帮扶1户贫困户,选派300名优秀教师、医生、社会工作者等人员组建脱贫攻坚人才志愿服务队,选派50名优秀硕博人才到贫困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发动50名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到基层一线,让硕博人才在脱贫攻坚一线贡献力量。

  此外,我市借助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硕博工作站等创新平台,让高层次人才立足岗位发挥专长,在天然气能源化工园区、秦巴物流园区、现代农业园区等产业一线,破解技术难题、专注专利发明,累计参与省、市重点课题近200项,获省、市表彰(表扬)奖励60余次。其中,瓮福达州公司磷化工团队成功入选省“千人计划”创新团队,引进硕士人才廖梓婷入选省“千人计划”,王登杰荣获达州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冠军。


  用心用情“留才”

  达州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靠高薪留住人才并不现实。为此,市委、市政府巧打待遇牌、多出感情牌,为留住人才营造了良好环境。

  我市出台相对优厚的人才待遇,对引进签约服务的高层次人才,发放最高可达80万元的安家补助费;对引进顶尖团队中具有重大产业化前景的战略发展项目,最高给予300万元的综合资助;设立“人才津贴”和“突出贡献奖”,对柔性引进的两院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专家等人才,每年发放最高达10万元的人才津贴;调动企业引才积极性,将“千名硕博进达州”行动政策扩大到企业,对经组织、人社部门统一组织引进到企业的硕博人才,由同级财政给予50%的资助;在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方面,对引进硕博人才按最优惠的政策及时落实。

  感情留人是达州做好人才工作的另一法宝。为搭建人文关怀平台,我市对引进人才进行统一管理,为其在社会保险、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帮助其尽快融入达州生活。

  我市出台《关于建立党委(党组)直接联系优秀人才制度的意见》,实行党政领导“一对一”直接联系重点人才制度,坚持重大决策咨询、重大节日慰问、重大政策倾斜机制,帮助解决人才的工作、生活具体困难。成立硕博人才联谊会,强化硕博人才交流,通过定期组织趣味运动会、开展公益捐款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引进人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达组宣 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