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资讯 商会新闻会员动态商会文件商会视频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商会资讯 > 商会新闻

2013年“两会”达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第三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攻坚克难,扎实苦干,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绩。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135.5亿元,增长13.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2.04亿元,增长2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6.3亿元,增长2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9.6亿元,增长16.5%。进出口总额1.83亿美元,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9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7047元,增长14.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8%。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17.2亿元,增长19.9%;贷款余额531.9亿元,增长20.9%。受宏观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5.3亿元,增长17.3%,未能达到年初确定的目标。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煤炭、冶金、天然气产业产值均超百亿元,达州经开区和普光、大竹产业园区进入百亿园区,百亿企业达到2家。达州燃气发电等重点工业项目顺利推进,累计完成投资303亿元。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创新型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6家。达州经开区获批全国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节能减排省控目标圆满完成。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总产307.6万吨,实现连续6年增产。农业“4+8”工程加快实施,启动建设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5个,连片发展特色产业基地20.4万亩,新建畜禽养殖小区374个。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281.3亿元,增长10.6%。中青家居等商贸物流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旅游总收入61.7亿元,增长2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1.9:53.3:24.8。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日趋完善,达陕、达万高速建成通车,达巴高速、南大梁高速、达州火车客站改扩建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加速构建,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获批,北城滨江新区、南城三里坪新区加快建设,城区道路改造、出入口通道整治等项目进展顺利。全市城镇化率36.1%,提高1.8个百分点。完成新村聚居点(新农村综合体)建设249个,基本建成全省非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示范区。“3+10+1”控制性水利工程加快推进,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7座,建成安全饮水工程874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市、县两级新建雨污分流管网72.3公里。饮用水源保护得到加强,州河水质持续改善。成功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运营质量不断提升。新增民营企业2513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机制取得重大突破。公共财政体制改革成效明显。金融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成功发行10亿元企业债券,区域集优直接债发行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成立。全市5个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基本完成。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第三届秦巴地区商品交易会。融入重庆发展取得实效,重庆在达投资118亿元,达州农产品在渝销售额16亿元。全年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9个、亿元以上项目155个,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快速增长。

  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九项民生工程”深入实施,筹集拨付民生工程资金93.6亿元。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0%。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51.8万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6%。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1.8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灾后住房重建)2.7万户。实施连片扶贫和整村推进项目112个,14.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西南职教园区启动建设,新改扩建中小学校106所、公办幼儿园58所,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惠及52.8万人。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225个医疗卫生项目建成投入使用,901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成效明显。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优化,人口自然增长率4.1‰。全民健身广泛开展,成功举办市第二届运动会。“大调解”工作扎实开展,信访总量持续下降。治安防控体系更加严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保密、统计、气象、档案、地方志、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自身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人大代表议案及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100%。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创建工作扎实开展。政府绩效管理和工作“预决算”制全面建立,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审计监督得到加强。防灾救灾工作取得成效,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不断完善。

  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国防动员综合训练基地竣工投入使用。征兵工作、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双拥优抚、军民共建等扎实推进,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过去的一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达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未从根本上解决。主要是:优势产业带动力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缺少大企业、大项目支撑,资金、土地等要素供需矛盾突出;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城市建设管理相对滞后,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总体较低,贫困面广人多,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管理面临不少新的情况,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治安等领域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不少;少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思想解放不够、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为政不勤不廉的现象仍然存在。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正在努力下功夫解决,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期望!

  二、在四川多点多极支撑中实现次级突破

  按照省委、省政府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市委明确提出,全市五年内要实施并实现“三大总体战略工程”,实现次级突破。我们要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决策部署,把实现次级突破作为未来五年政府工作的核心任务,抢抓机遇,埋头苦干,一年一个新台阶,五年实现新突破,在全国全省发展版图中争创达州优势、提升达州地位、增强达州自信。争创达州优势,就是要立足自身实际,抢抓机遇,创新发展,进一步放大区位优势、打造环境优势、转化资源优势、培育产业优势,努力在区域竞争中走在前列。提升达州地位,就是要全面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加快进入全省超2000亿经济总量的次级中心城市行列,成为四川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力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实现次级突破的市州之林。增强达州自信,就是要通过690万达州儿女的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使达州成为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聚洼地,扩大影响力,提升美誉度,做到出门有朝气、说话有底气、干事有锐气,以达州为荣,为达州骄傲。

  实现次级突破,需要我们扬长避短,顺势而为,跳起摸高,迎难而进,靠智慧解决问题,用汗水浇灌未来。

  ——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把转方式作为快发展的必由之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煤炭冶金、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力争城镇化率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

  ——更加注重强化项目支撑。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对于达州发展至关重要。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全力争取国家投资,大力推动招商引资,着力激活民间投资,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以项目谋长远,以项目抓当前,把项目建设贯穿于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民生工程、扶贫攻坚的全过程。

  ——更加注重优化发展环境。良好环境,既是群众生活的期盼,也是达州发展的保障。大力推进交通、水利、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增强承载能力。加强城乡建设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宜居达州。进一步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打造政策洼地。着力推进政务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建设,(紧转第二版)

  加快建设诚信达州,形成抓发展、促跨越的良好氛围。

  ——更加注重改善民计民生。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就是责任。坚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每年下决心解决一批人民群众普遍关心、迫切期待、反应强烈的民生问题。(紧转第二版)

  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障公民权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更加注重凝聚发展合力。达州人民勤劳智慧、淳朴善良,达州干部不畏艰难、奋发有为。我们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吸纳群众智慧,着力夯实群众基础,切实整合各方资源,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发力,真正形成人人做贡献、个个促跨越的生动局面。

  三、2013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追赶跨越的工作基调,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推进“三大总体战略工程”,突出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奋力推进次级突破,加快建设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确保一年一个新台阶。

  (一)优化发展格局,推动竞相发展新突破

  着力次级突破。主动对接全省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发展规划,加快编制我市实现次级突破的规划,制定落实“三大总体战略工程”推进方案。优化完善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国土利用等规划体系,切实加大建设用地、产业项目布局、交通建设等方面的争取力度,为推进次级突破提供保障。加强资源开发利用、产业链条、产业政策的系统研究,围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实现重大的、具有带动性的产业突破。突破制约县域经济、产业园区、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发挥好各类政策效应,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做实发展基础。大力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加快推进达县撤县建区,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速构建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5个县级中等城市建设,推动形成产业实力强、城市功能全、要素集聚多的较大经济体,力争有更多县跨入西部百强县行列。切实抓好产业园区建设,吸纳聚集一批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入驻,着力打造千亿园区、百亿企业,加快把达州经开区建成全市经济核心增长极。进一步激发乡镇发展活力,规划支持一批工业重镇和中心场镇加快发展,试点打造一批产镇一体示范镇。加快推进与周边大中城市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通道连接,尽快启动达州至宣汉、开江快速通道建设,加快建设全国次级综合交通枢纽。

  (二)强化投资拉动,增添加快发展新动力

  狠抓项目建设。深入开展“项目突破年”活动,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150个,完成投资310亿元以上。切实加大交通建设投入力度,确保达巴高速达州段、南大梁高速南充至渠县段、城万快速通道、达州火车客站改扩建等项目建成营运,加快达巴铁路、国省干线公路改造等项目建设,力争开工巴万高速、渠江航道升级改造等重大项目。大力推进渠江流域综合治理,着力加快在建水库工程进度,力争开工石峡子、双河口等水库工程。继续推行“1+7”项目集中开工,确保全年新开工项目2000个。高度重视项目储备工作,实现项目有序接替,力争谋划储备项目2500个,进入省重点项目盘子20个。

  强化要素保障。切实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投资工作中的资金、土地、能源等要素制约。强化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积极化解政府债务。规范政府性投融资平台,积极采用区域集优、银团贷款等新型融资模式,确保年内新增贷款95亿元。推进川环科技等有条件企业上市融资。强化用地保障,新增建设用地7500亩以上。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1个,新增耕地1万亩。依法处理闲置土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抓好煤电油气运调度,强化能源有效供给。

  (三)做强产业支撑,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工业投资完成32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天然气化工向精细化工、先进制造和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开工建设美丰大化肥节能技改等重大项目,力争开工清洁能源汽车等项目。提升煤炭、冶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层次,加快达钢搬迁改造步伐,推进钒钛钢铁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传统产业高端发展。大力推进“1+7”产业园区建设,优化园区发展格局,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新入驻园区企业40家以上。积极争取达州经开区列入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力争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引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实施“成长型”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户。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落实服务业发展支持政策,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5%。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编制完成区域性物流发展规划和达州城区商业网点规划,加快一新农产品物流中心、升华商业广场等10个“十亿级”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全面深化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积极争取交通银行、南充商业银行等银行机构落户达州,力争开业1家、获批筹建2家。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城市综合体建设,培育打造特色商业街区。大力发展温泉康疗、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等旅游产业,提升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推进精品旅游线路整合,力争旅游总收入70亿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双百”、“新网”工程,释放城乡消费潜力。

  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实施农业“4+8”工程,确保农业增加值增长3.5%以上。深入开展粮油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粮食播面稳定在860万亩以上,力争粮油生产再获丰收。强力推进“六带三区两基地”建设,新发展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特色产业基地10个,建成畜禽规模养殖小区178个。支持花卉苗木和林下产业发展,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30万亩。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推进地道药材规模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市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农产品加工率提高5个百分点。新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家,带动农户增收。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33%。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争创建“三品一标”认证品牌30个。

  切实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90项国、省、市重点科技项目,抓好30项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及30个农畜新品种选育推广工作。建立产业创新联盟,鼓励和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专利授权量增长20%以上。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切实搞好引智工作,为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新格局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加速构建“组团布局、城乡衔接、四层架构”的现代城镇体系。严格执行达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莲花湖片区、河市片区、长田坝新区等控详规划,抓好城市交通、重要节点景观规划设计。加快推进北城滨江新区、西城马踏洞新区、南城三里坪新区及达州经开区产城一体个性发展。完成金龙大道北延线、凤凰大道西延线建设,高起点推动沿线片区开发,打造城市建设新亮点。开工建设凤凰山隧道、塔石路改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大寨子公园等项目建设。支持各县产业新城和城市新区建设,增强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功能。妥善处理城镇化进程中的各方面利益关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整合城市建设管理资源,深入开展“五城同创”活动。加大路面改造和管控力度,提升公共交通水平,逐步缓解城市拥堵。控制建设密度,整治建筑立面,规范广告设置,美化城市风貌。坚决治理脏乱差,加强对火车站周边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大力治理城市扬尘和空气污染,加强道路冲洗和清扫保洁,切实解决噪声扰民问题。扎实开展“门前双三包”工作,深入开展“文明劝导”和“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切实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养。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突出现代农村形态建设新村,加快打造一批产村相融发展、群众投入为主的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和全域灌溉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14.5万亩,新增有效灌面6万亩。新建通乡通村油(水泥)路1000公里。新增沼气用户0.7万户。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80处,解决2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理机制,发挥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集聚效应。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深入实施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确保扶贫到位资金增长20%以上。启动扶贫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等项目115个,完成高寒山区、生态保护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群众异地搬迁0.5万户,改善8.3万农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突出抓好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项目建设,加快资源开发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增强发展造血功能。

  (五)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推进资源要素市场改革,探索建立水电、矿产、天然气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争取获批国家天然气开发利用示范区。深化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财政投资评审。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公用行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市、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管理体制。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推进开放合作,切实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和秦巴地区合作发展,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区发展,建设开放高地。强化招商引资基础工作,建立重大项目统筹推进机制,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坚持规划引领招商,在招大引强、集群承接、延链引进上下功夫,有效促进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高效利用和优势产业的有效延伸、配套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确保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0亿元。加强对进出口企业帮扶指导,确保进出口总额增长9%以上。做好筹建达州海关相关工作。

  大力优化发展软环境。好环境既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两集中、两到位”和并联审批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务服务体系。设立招商引资和创业申请审批“绿色通道”,妥善解决产业转移企业员工、家属及子女在学习、创业、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营造重商、亲商、助商、护商的良好环境。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切实解决一些部门服务跟不上、承诺不兑现的问题,着力打造开明开放的发展环境。

  (六)繁荣文化事业,迈出文化强市新步伐

  推进文化惠民。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实施文化惠民“五大”工程,加快市图书馆建设。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在身边”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艺创作,打造一批文学影视精品。抓好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演展基地建设,办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推进公共文化单位免费开放,提高达州博物馆陈展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做好文物普查工作。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切实加强互联网管理,净化文化市场。

  做强文化产业。按照“一心三带”文化产业布局规划,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影视、出版发行、印刷复制产业,推进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民营文化企业、民间资本兴办和投资文化产业项目。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亿元。

  (七)突出节能减排,展现生态文明新风貌

  强化节能减排。抓好落后产能企业和工艺技术装备关闭淘汰,落实“六厂(场)一车”减排措施,大力推进总量减排。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搞好公共机构节能,逐步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市、县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强化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保护,抓好重金属、危险废弃物和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加强生态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完成营造林20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66.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以上。抓好城市周边和沿路、沿河、沿湖绿化美化工作,新增城市绿地55万平方米,建成省级森林城市。完善和落实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抓好生态脆弱和灾毁区域生态修复,加强重点区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大水土保持力度,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推进生态市创建,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

  (八)保障改善民生,实现公共服务新提升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大力实施“九项民生工程”,确保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高于上年。做好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就业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0.8万人。建立健全工资共决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推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完善医疗救助、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体系,强化孤儿保障、五保供养和残疾人保障工作。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青少年保护,着力解决农村“留守”问题。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保障性住房0.95万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52万户。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继续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6所。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切实化解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推进西南职教园区建设。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加强师德教育,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大力推进市级医疗卫生“六大工程”,加快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做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防控工作。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切实搞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保密、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加强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做好村(社区)换届工作。实施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健全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平安达州、法治达州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做好“六五”普法和法律援助工作。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促进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加强气象预报、水文监测、防灾减灾工作,建成市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切实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交通战备和拥军优属工作,大力支持武警和预备役部队建设,进一步做好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启动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创建工作。

  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在四川多点多极支撑中实现次级突破,必须推动政府工作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加快建设为民、依法、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一要为民。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取向。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及时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和期待,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坚持把工作当学问来研究,增强推进发展、服务基层、管理社会的能力,真正在解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实现新突破,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

  二要依法。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遵循。深入开展法治政府创建活动,严格依法行政,切实做到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和行政权力清理,强化行政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促进行政权力透明运行。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强化监察、审计监督,更加重视司法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

  三要高效。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标准。严格执行中央、省、市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严格落实预决算制,全面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优化目标绩效考核。继续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大力整治庸懒散,强化督促检查,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

  四要廉洁。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根本要求。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严格控制和压缩“三公”消费,坚决制止奢侈浪费,着力建设节约型机关。深入开展纠风专项治理,严肃惩处权力寻租、权钱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切实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

  各位代表!时代创造机遇,实干成就伟业。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推动加快发展,实现次级突破,为建成川渝鄂陕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和说明

  1.农业“4+8”工程:指开发生猪、黄牛、黑鸡、白鹅四大畜禽产品和苎麻、富硒茶叶、黄花、油橄榄、中药材、马铃薯、醪糟、香椿八大农副产品。

  2.“3+10+1”控制性水利工程:指在州河上游的前中后河各建一座大型水库,在各县(市、区)布局建设10座中型水库,实施宝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

  3.区域集优:指一定区域内具有核心技术、产品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中小非金融企业,通过政府专项风险缓释措施的支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通过发行中小企业集合票的债务融资方式。

  4.“九项民生工程”:指在全市推进以“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工程。

  5.多点多极支撑的战略部署:去年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四川经济要着力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提升首位城市,就是继续支持成都领先发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着力次级突破,就是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有10个左右的市(州)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有5个左右的市超过1500亿元,构建强有力的市级经济支撑点。夯实底部基础,就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同时推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跨越发展。

  6.三大总体战略工程:指实施城市“642”工程,中心城区经济总量实现600亿元,3个百万人口大县建成400亿元量级城市,2个市县建成200亿元量级城市,再造一个新达州。实施工业园区“15221”工程,达州经开区建成千亿产业园区,5个大县区(含中心城区)各建成200亿元产业园区,其余2个县(市)各建成100亿元产业园区,支撑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再造一个工业达州。实施企业“百十一”工程,打造5个百亿企业,40个十亿企业,100个1亿企业。

  7.银团贷款:指由两家或两家以上银行基于相同贷款条件,依据同一贷款协议,按约定时间和比例,通过代理行向借款人提供的本外币贷款或授信业务。

  8.“六带三区两基地”:指到“十二五”末,建成“渠江流域30万亩柑橘,万源、宣汉25万亩富硒茶,渠县10万亩优质黄花,开江10万亩银杏,达县、大竹20万亩蔬菜,宣汉、通川5万亩食用菌”六大种植业产业带;建成“万源1000万只旧院黑鸡,开江800万只白鹅,宣汉50万头牛”三大养殖业示范区;建成60万亩“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800万头优质生猪基地。

  9.“三品一标”: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

  10.“组团布局、城乡衔接、四层架构”:指实施达州主城区带动战略,注重城市规划与村镇规划有机衔接,将达州主城区建成大城市并向特大城市发展,将5个县城建成大中城市,将若干小城镇建成中心镇并逐步向小城市发展,将若干新农村综合体逐步发展为小城镇。

  11.“五城同创”:指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12.文化惠民“五大”工程:指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农家(社区)书屋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

  13.“一心三带”文化产业布局规划:指建设以莲花湖片区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基地为依托的演、展、销、博文化产业核心区;着力打造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带。

  14.“六厂(场)一车”:指污水处理厂、造纸厂、畜禽养殖场、火电厂、钢铁厂、水泥厂和机动车。

  15.市级医疗卫生“六大工程”:指市中心医院住院部改扩建、达州中医学校创建达州高等中医药专科学校、市中心血站迁址西外新建、市妇幼保健院改扩建、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建设和市卫生信息化建设。

  (责任编辑:张轶)

  文章出处:达州网(http://www.dz169.net/)

  来源:http://news.dz169.net/dzyw/2013/0305/70206.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