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达州 达州概况图说达州吃在达州住在达州行在达州达州商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走进达州 > 达州商情

达州市办好办强“1+7”学校纪实


致天下之治在人才,成天下之才在教育。

近年来,我市按照“市本级和各县市至少办好办强一所公办高中”的工作思路,改革办学体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1+7”学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教育质量逐年提高。

高位谋划 打造优质名校

一直以来,优质生源向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丰富地区倾斜是常态现象。达州虽然有着良好的教育基础,但是省级名校的缺乏,导致大量优质生源流向成都、绵阳、重庆等地,高中阶段尤甚。

对于学生家长来说,每周异地奔波看望子女,既费钱费力,还不一定能得到预想的效果。对于达州来说,优质生源的流失不仅会让达州教育陷入恶性循环,还会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办好高中教育,打造优质名校尤为重要,达州深谙此理。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名校培育,多次召开全市教育专题推进工作会,全面压实工作主体责任,建立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制定下发《加快全市教育发展九条措施》,明确“市本级及各县(市、区)至少办好办强一所公办高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市本级和7个县(市、区)重点培育的学校统称为‘1+7’学校。”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具体为市本级办好达州市第一中学;达川区办好达州中学;通川区办好达州市高级中学;宣汉县办好宣汉中学;大竹县办好大竹中学;渠县办好渠县中学;开江县办好开江中学;万源市办好万源中学。

“办好办强‘1+7’学校,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家门口读名校,还能留住达州生源、吸引外地生源,提高达州教育竞争力,带动全市高中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

《加快全市教育发展九条措施》出台后,我市市本级及各县(市、区)迅速根据实际情况,出台实施方案、规划,明确目标,细化落实,全市上下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势头。

加大投入 改善教学环境

美丽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绿树环绕的林荫道、现代化的实验楼……漫步我市“1+7”学校校园,看到的是日益完备的教育设施,感受到的是翰墨书香的文化氛围。

让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完善校园硬件设施是关键。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1+7”学校建设投入,实施了达州中学杨柳校区建设、改扩建宣汉中学老校区、达高中北迁、开江中学教学楼新建等项目,提升校园环境;配齐多媒体、教学电脑等教学器材设备,建成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阅览室、图书室、学生公寓等,提高教学条件和学生生活条件;配备美术室、舞蹈形体室、田径场、青少年活动中心、心理指导中心等,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校园网络升级改造,实现了办公、管理、教学信息化。

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让学生和家长满意度大幅提升,为创建全省一流学校打下了坚实基础。

强化培养 提高师资水平

优质的教师队伍是教育的基础。

近年来,我市加大优秀教师吸纳力度。引进全国重点大学硕博研究生、国家部属高校师范生,吸纳国家、省、市一线优秀教师。只要符合“优秀”两字的老师,都是我市紧盯不放的“对象”。

为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市打出了一套“培训”组合拳。

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学科负责人到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高中教育名校学习经验,进一步拓宽视野;鼓励教师通过继续教育、轮岗交流、名校进修等,培养扎实的知识功底;聘请省内外名校一线名师到学校对教学教研、学科建设、高考备考等工作进行指导;依托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建立“名师工作室”,从而形成名优群体效应,通过严格规范的传、帮、带,加快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为了激发教师干事创业激情,我市印发《关于创新激发中小学校活力的十条措施》,制定《关于大力培养、吸引和激励优秀教育人才的十二条措施(试行)》,强化激励保障,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

我市还深化师德建设主体责任落实,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规范和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辛勤耕耘,终得硕果累累。通过师资培养,“1+7”学校涌现了一大批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示范带动了广大教师队伍为达州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多措并举 提升教育质量

“我语文偏科,贾静老师对我的帮助非常大。”黄可汗是达州中学今年高三毕业班的学生,高一入校时,他各科成绩都非常不错,可如何学好语文却一直是他的困扰。

对此,语文老师贾静展开专项训练,带着黄可汗逐句分析每篇文章的词组、短语和构词法等语法基础。此外,要求黄可汗大量阅读,积累各类素材,并尝试跳读、略读、扫读等阅读技巧。短短几个月,黄可汗就熟练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整体成绩大幅提升,考试排名长期年级第一。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市教育系统始终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1+7”学校认真积极应对高考改革,落实省政府关于完善高考综合改革基础保障条件的指导意见,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现象;执行听课、评课和集体备课制度,让教师在听课、评课与集体备课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提高教学水平;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与清华大学附中、北京四中、成都七中开展远程直播、录播教学合作,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今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市迅速成立工作专班,制定线上教学方案,科学、有序地开展线上教学活动,大大减少了疫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同时,“1+7”学校秉承“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针对成绩优异学生,想方设法扩大优势;针对中等学生,逐题逐句地分析试卷,想办法、添措施,补齐学生学习短板;对后进学生给予关心和引导,耐心辅导,促进后进生转化。通过系列举措,全面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做到了“低进中出,高进优出”。

“1+7”学校还坚持“五育并举”,以课堂、活动、校园文化为载体,以学校、家庭、社会为纽带,构建了全程、全员、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在各级党委政府、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市“1+7”学校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文艺、体育、科技等国家、省、市级大赛中斩获颇丰,生源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

砥砺奋进新时代,绘就教育新画卷。未来,我市将继续把“市本级和各县市办好办强一所公办高中”的责任扛在肩上,深入推进“1+7”学校发展,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韩淑予 )